当前位置:主页 > 抽动症 >

儿童抽动症的常见误区都有啥?

文章来源:济南童康儿童医院

儿童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近些年也备受关注。然而,由于大众对于这个疾病的了解不够的深入,在面对孩子出现的儿童抽动症症状时,常常会陷入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不仅会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和治疗,还可能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因此诊疗了对儿童抽动症的常见误区进行梳理和分析,帮助家长们正确的认识抽动症以便更好的一对孩子抽动症的问题。济南童康儿童医院是正规的儿童医院,在抽动症的诊疗上专业,有基础。是可以信赖的。

儿童抽动症常见的误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如下:

1. 误认为抽动是孩子故意行为

许多家长和教师认为孩子的抽动动作是"故意捣乱"或"坏习惯",因此采取批评、责备甚至惩罚的方式。实际上,抽动症是不自主的神经发育障碍,与打喷嚏、打嗝类似,无法通过意志控制。明确指出,父母的误解和指责会直接加重症状,并导致孩子出现情绪障碍。

2. 将抽动归咎于药物副作用而擅自停药

部分家长发现孩子在使用ADHD治疗药物(如兴奋剂)后出现抽动,误认为是药物导致而立即停药。但研究表明,抽动症的自然发病时间通常晚于ADHD症状,两者可能存在共病关系,擅自停药可能影响ADHD治疗。正确的做法是咨询医生综合评估。

3. 忽视心理和环境因素对抽动的影响

抽动症状会因压力、焦虑、疲劳或睡眠不足加重。和强调,家长若只关注学习问题而忽视孩子的情绪压力(如同学嘲笑、学校适应不良),会导致抽动恶化甚至引发厌学。此外,部分家长误以为"抽动会自行消失",未及时调整家庭和学校环境,导致症状持续。

4. 忽略共患病的重要性

约85%-88%的抽动症患儿伴有ADHD、强迫症(OCD)、焦虑或抑郁等共患病。误区在于仅关注抽动本身,而忽视共患病对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更大。例如,ADHD的多动冲动或强迫行为可能比抽动更需要优先干预。

5. 治疗方式的选择误区

过度依赖药物:多数轻度抽动无需药物治疗,仅需心理行为干预。指出,抗精神病药在儿童中的使用需谨慎,因其副作用风险较高,而α-激动剂(如可乐定)可能是更安全的选择。

忽视行为疗法:习惯逆转疗法(HRT)和综合行为干预(CBIT)被证明有效,但部分家长仅寻求药物解决方案。

治疗时间不足:抽动症状呈周期性波动,需长期观察评估疗效,过早停药可能导致复发。

6. 诊断中的混淆与延误

与其他疾病混淆:抽动症需与癫痫、舞蹈病、药源性抽动等鉴别。例如,提到儿童失神癫痫可能被误诊为简单抽动。

漏诊功能性抽动:功能性抽动(如心因性抽动)对标准药物无反应,需特殊处理,但易被误诊为典型抽动症。

就诊延误:和指出,家长常因不了解抽动症而延误就医,导致症状加重或出现心理问题。

7. 对预后的错误认知

过度悲观:部分家长认为抽动会伴随终身。实际上,30%-50%患儿成年后症状显著改善,仅少数持续。

过度乐观:认为"孩子长大自然就好了",忽视中重度抽动可能影响社交、学习和自尊,错失干预时机。

家长和教师应正确认识抽动症的不可控性,避免指责孩子;关注共患病和心理压力;及时就医并遵循个体化治疗方案(如轻度以心理疏导为主,中重度结合药物和行为疗法)。学校需配合提供支持性环境,如允许抽动严重时短暂离开教室,并教育同学减少歧视。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不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医生。部分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属原作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济南童康儿童医院医护人员,在积极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为了方便来院就诊患者治疗,特别开通“线上问诊”提供问诊服务,方法:点击最底部“预约挂号”即可问诊。

  • 预约挂号在线咨询
  • 有问必答医生排班
  • 来院路线
Plan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