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抽动症 >

抽动症儿童需不需要心理治疗?

文章来源:济南童康儿童医院

儿童抽动症是一个常见的疾病,在近些年来也因为发病率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之中,而且也有着不少的家长在了解到了抽动症的症状,就想着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影响,需不需要心理治疗吗?为此整理了相关的资料,来让家长参考!济南童康儿童医院是一家正规的医疗机构,在儿童抽动症、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等疾病的诊疗上,也是不少家长信赖的。

儿童抽动症是否需要心理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个体情况综合判断,但现有资料表明心理治疗在多数情况下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可能作为首选干预手段。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心理治疗的核心地位

轻症患儿的首选方案

中华医学会指南明确指出,轻度抽动症患儿通过单纯心理行为治疗即可有效缓解症状。例如习惯逆转训练(HRT)、暴露与反应预防(ERP)等行为疗法,能够帮助患儿识别抽动前兆并建立替代行为。对于短暂性抽动障碍,心理治疗甚至是唯一需要的干预措施。

减少药物依赖与副作用

药物治疗虽能快速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体重增加、睡眠障碍等副作用。心理治疗则无此类风险,且疗效持久。研究显示,综合行为干预(CBIT)和正念减压疗法(MBSR)在随机对照试验中表现出与药物相当的疗效。

改善共患病与生活质量

抽动症常合并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症(OCD)等共患病。心理治疗不仅能缓解抽动本身,还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调节情绪、减轻焦虑抑郁。例如沙盘治疗通过释放内心压抑,增强自我认知,间接改善共患病症状。

二、心理治疗的具体方法

行为疗法

习惯逆转训练(HRT) :通过意识训练和竞争性反应训练(如手放膝盖代替搓手动作),有效阻断抽动行为。研究证实,即使是5-6岁儿童也可通过改良的HRT(如TOG工具)参与治疗。

暴露与反应预防(ERP) :让患儿在安全环境中逐步适应抽动冲动,减少回避行为。

家庭与环境干预

家长心理教育:家长对抽动的过度关注或负面反应可能加重症状。指南建议家长通过转移注意力(如共同游戏)、积极鼓励等方式营造支持性环境。

学校协作:教师需避免误判抽动为“捣乱行为”,并通过教育同学减少歧视,促进患儿社会适应。

其他辅助手段

正念与放松训练:降低生理唤醒水平,改善注意力控制。

中医心理调节:如情绪管理结合针灸、按摩等,调节气血平衡。

三、需结合药物治疗的情况

对于中重度或慢性抽动症(如耶鲁量表评分≥25分),尤其是合并严重共患病(如自伤行为、强迫障碍)时,需在心理治疗基础上联合药物。例如硫必利等药物可快速控制症状,但需注意剂量调整和长期管理。

四、争议与注意事项

治疗动机差异:部分患儿可能因未感受到抽动困扰而缺乏治疗意愿,此时需评估是否强制干预。

个体化方案:自动抽动(如触觉触发)与集中抽动(情绪触发)需采用不同策略。

早期干预窗口:症状较轻时及时调整心理状态,部分患儿可自行缓解。

心理治疗是儿童抽动症管理的重要支柱,尤其对轻症患儿可作为一线选择。通过行为干预、家庭支持和环境调整,不仅能缓解症状,还可提升患儿社会功能与心理健康。中重度病例需结合药物,但心理治疗始终贯穿全程以降低复发风险。临床实践中应遵循个体化原则,结合患儿年龄、症状特点及家庭资源制定方案。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不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医生。部分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属原作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济南童康儿童医院医护人员,在积极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为了方便来院就诊患者治疗,特别开通“线上问诊”提供问诊服务,方法:点击最底部“预约挂号”即可问诊。

  • 预约挂号在线咨询
  • 有问必答医生排班
  • 来院路线
Planets